我的家鄉(xiāng)在安徽省亳州市(原阜陽市)蒙城縣莊子故里的一個小小鄉(xiāng)村,村落依路北傍南北的豐收溝長6華里,村莊東西建造,門前一條小河由西向東,彎彎曲曲穿過村子連接白水溝,那是我出生和長大的地方。
電
我剛記事時,村里還沒有電,晚上在家都是點煤油燈,出門用馬燈或手電筒。在昏暗的煤油燈下,母親做針線活時,穿個針都很費勁,有時還會扎到手。而且煤油有點兒貴,家里為了省錢還不舍得點太長時間。
大約十八九歲時,村里開始拉電線,從鄰村拉到我們村,一根根電線桿在村莊邊、田地間高低起伏,將光明源源不斷地送到了每家每戶。自從家里用上了電燈,再也不怕晚上不夠亮了,母親縫衣納鞋也容易多了。又過了幾年,家里攢了些錢,買了電視機,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。
吃
小時候,吃肉以肥肉為主,因為油多,村里賣豬肉的都是喊“肥豬肉咾,透肥透肥的肥豬肉咾!”那時,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餃子,平時包的餃子還要摻上粗面,白面太少了,餡大多是素的,即使是肉餡,里面的肉也少得可憐,幾乎嘗不到肉味兒。我們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,因為過年的時候餃子里的豬肉會多一些,餃子皮摻的白面也多。
現(xiàn)在生活好了,家里隨時都能吃上餃子,面是現(xiàn)成的,到超市割上一塊兒新鮮豬肉,剁餡兒、搟皮兒,包好、下鍋,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餃子就端上了餐桌。
穿
說到穿,小時候還是最盼望過年,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。那時一件衣服“新三年、舊三年、縫縫補補又三年”,家里孩子多的,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,老二穿完老三穿,直到破得不能再補了為止。雖然我是獨生子,沒“享受”過那種待遇,但也從表兄、堂哥那“拾了”不少舊衣服。
現(xiàn)在,一年四季都要買不少新衣服,面料、式樣也更多了。有些還比較新的衣服,因為不喜歡或是樣式過時等原因,都壓在了箱底,沒再穿出來過。
住
我出生時的老屋在村南,是父親購買磚頭和石灰,請了村子人蓋起來的。老屋不大,兩間。外間是廚房兼餐廳,平時自己家吃飯就在外間。里間是臥室兼會客室、儲藏室,來客人時一般是上炕,炕上擺上矮矮的面桌,大家盤腿而坐,邊吃邊聊??欢从脕矶靸Υ娴毓?,也是我們小孩捉迷藏的好地方。窗戶的窗欞是木頭的,里面糊了一層紙。有一年刮大風(fēng)下大雨,屋頂有個地方漏雨,父親就拿個水桶接著,等天晴了再去修好。
現(xiàn)在,我住在城市的樓房里,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室兩廳,有空調(diào),有暖氣,夏不怕熱,冬不怕冷,水電氣網(wǎng)一應(yīng)俱全,生活很方便。
行
原來,村里的路大多是土路,一下雨就被沖得溝壑縱橫,有些地方還裸露著石頭,下地也沒法推車,村里就得組織村民去修路。
小時候趕集、走親戚,大多靠“11路公交車”,有時候可以蹭到村里鄉(xiāng)親們的拖拉機。后來,自己家里買了輛“二八大杠”,出行時我坐前面,父親先慢點兒騎,母親小跑幾步跨上后座,遇上帶的東西多,父親就雙腳跨在車上撐著地,全家都先上車,父親再開始騎。
大約十年前,得益于“村村通”工程的實施,村里的路變成了混凝土硬化路,泥濘不堪的日子一去不復(fù)返了。再后來,鄉(xiāng)鎮(zhèn)村里又通了公交車,大家出行更方便了。
如今,每當(dāng)我在項目駐地看到家家戶戶炊煙升起,不由得就會想起生我、養(yǎng)我的那個遙遠(yuǎn)的小鄉(xiāng)村。(王帥)
評論